JCT 726-2005 水泥胶砂试模
)
)
)
)
)
)
备 案号 : 15207- 2005 i 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w 标 准 J C/T 726- 2005 代替J C/ T 726- 1997 水 泥胶 砂 试 模 M oul d for cem ent m or ta r s 2005- 02- 14发布 2005- 07- 01实施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家 发展 和 改 革委 员会 发布 J C /T 72 6- 2 00 5 前 言 本标准是对 J C/ T 726- 1997 《水泥胶砂试模》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726- 1997, 本标准与J C/T 726- 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试模材质的要求,改为“隔板和端板经采用调质后布氏硬度不小于HB150的钢材” (1997年版 的3. 1,本版的 4. 2. 1) ; — 试模组装后模腔基本尺寸,改为 “长(A) 为160 m: 士0. 8 mm,宽(B) 为40二士0. 2 mm,深(C)为 40. 1 二1 0. 1,” (1997 年版的 3. 2,本版的4. 1. 1) ; — 试模座底外型尺寸的范围要求,改为“ 长245mm士2mm,宽165 mm士1 mm. 高65 mm士2mm" (1997 年版的3. 3 ,本版的4. 1. 2) ; — 试模底面的要求,改为“试模底座底面应与上平面平行,其四角高度极差应小于0. 1 mm. " (1997 年版的3. 9,本版的 4. 2. 4) ; — 对试模垂直公差的检测,将宽度角尺改为专用标准检具(1997年版的4. 4,本版的5.2) ; — 明确了试模的外观要求(1997 年版的 3. 10,本版的4. 4) ,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河北北方建筑仪器制造公司、沧州三星建材试验仪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听、霍春明、郭秀江、郭秀臣。 本标准于1982年首次发布,1997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J C /T 72 6- 2 005 水泥胶砂试模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胶砂试模(以下简称试模) 的基本结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 和包装等。 本标准适用于GB/T 17671- 1999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中成型用试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T 17671- 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i dt ISO 679: 1989) 3 基本结构 试模由隔板、端板、底板、紧固装置及定位销组成,能同时成型三条40 mm X 40 mm X 160二棱柱体 且可拆卸,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1- 隔板 ; 2- 端板 : 3- 底座; 4- 紧固装置 ; 5一 定位悄。 图1 水泥胶砂试模基本结构 技术要求 整体要求 J C T 72 6- 2 0 05 4. 1. 1 试模组装后模腔基本尺寸: 长(A)为 160 m,士0. 8 mm,宽(B)为 40 mm士0. 2 mm, 深(C) 为 40. 1 mm 士 0. 1 mm. 4. 1. 2 试模底座外型尺寸: 长245 mm士2 mm,宽165 mm士1 mm,高65 mm士2 mm。 4. 1.3 试模质量: 6. 25 kg士0. 25 kg, 4. 2 试模组件 4. 2. 1 隔板和端板采用经调质后布氏硬度不小于 HB150 的钢材。 4. 2. 2 试模底座表面应光滑、无气孔、整洁、无粗糙不平现象,上平面粗糙度 Ra 不大于 1. 6 、平面公 差不大于0. 03 mm。底座非加工面无毛刺,经涂漆处理不留痕迹。 4. 2. 3 端板与隔板工作面的平面公差不大于 0. 03 mm,工作面粗糙度 Ra 不大于 1. 6. 4. 2. 4 试模底座底面应与上平面平行,其四角高度极差应小于 0. 1 mm, 4. 2.5 试模的每个组件应有标记,以便组装并保证符合公差要求。 4. 3 试模组件的装配 4. 3.1 试模安装紧固后,隔板与端板的上表面应平齐。 4.3.2 试模安装紧固后,内壁各接触面应相互垂直,垂直公差不大于0. 2 mm. 4. 3. 3 试模组件应装卸方便,紧固装置灵活,紧固时隔板不应左右倾斜及晃动,紧固后隔板与底座的间 隙应小于 0. 05 mm. 4. 4 外观 试模加工表面应光滑、无气孔、整洁、无粗糙不平现象; 非加工表面宜刷漆防锈,无毛刺、经涂 漆处理不留痕迹。 检 验 方 法 5. 1 检验室条件 检验室内无腐蚀气体,试模应保持清洁。 5. 2 检验用仪器设备 检验仪器设备包括: a) 深度游标卡尺,分度值不大于0. 02 ,: b) 钢直尺,分度值不大于 1二; C) 垂直公差专用检具; d) 塞尺; e) 台秤或电子秤,分度值不大于5 g, f ) 表面粗糙度标准样板; 9) 刀口尺,0 级: h) 硬度计。 5. 3 检验项目 5. 3. 1 对4. 1. 1试模模腔基本尺寸的检测 试模模腔长度(A) 、宽(B) 及深(C 用游标卡尺检测。长(A)应在试模宽度方向的两端检测两点,并取 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 宽(B) 在试模长度方向的两端及中间检测三点,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 果: 深(C) 在试模长度方向的两端及中间检测三点,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上述任何一处测量 点的检测,其结果不能超过技术要求的允许范围。 5. 3.2 对4. 1. 2外型最大尺寸的检测 用钢直尺检测。 5. 3.3 对4. 1. 3试模净重的检测 用台秤或电子秤检测。 5. 3. 4 对4. 2. 1 硬度检测 J C / T 7 26- 200 5 用硬度计检测。 5. 3.5 对4. 2. 2, 4. 2. 3 平面公差和粗糙度的检测 平面公差用刀口尺和塞尺检侧: 检测全部端板和隔板。检测时先将刀口尺长边垂直立于被测平面上, 然后用塞尺检查直尺与平面上的间隙。 粗糙度用粗糙度标准样板进行检查。 5. 3. 6 对4. 2.4 试模底面与上平面平行度的检测 用游标卡尺检测。用卡尺测量试模底座平面四角的厚度值,并计算四角厚度值的极差。 5. 3.7 对4. 2. 5, 4.3. 1、4.4试模组件标记、上表面及外观检查 目测检查。 5. 3.8 对4. 3. 2垂直公差的检测 用专用检具和塞尺分别检测底座上平面与端板、上平面与隔板、隔板与端板各一点。 检测时先将 专有检具放入模腔内,一面靠紧形成夹角的一个平面,另一面与形成夹角的另一平面接触,然后用塞尺 进行检测。 5. 3.9 对4. 3.3试模装配后隔板的检测 用塞尺检测。 6 检验规则 6. 1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为第4章中除4. 2. 矽卜的全部内容,主要实测数据记录在随机文件中。 6. 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为第斗章的全部内容,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检定; b) 产品正式生产后,其结构设计、材料、工艺以及关键的配套元器件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 能时; 。) 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 d) 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6. 3 判定规则 6. 3. 1 出厂检验 每件试模均符合出厂检验要求时判为出厂检验合格。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判为出厂检验不 合 格 。 6 3.2 型式检验 当批量不大于50件时,抽样两件,若检验后有一件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批: 当批量大 于50件时,抽样五件,若检验后出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不合格品,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批。 7 标志和包装 7. 1 标志 每个试模上应有牢固的铭牌,表面和标志宜明亮、清晰并能防锈,其内容包括: 名称、型号、生产 编号、生产日期、制造厂名。 7. 2 包装 7.2. 1 装箱前试模内表面应涂油防锈. 7.2.2 试模装箱时应用有防潮纸的包装盒包装. 成批运输外加包装箱,每箱最多六个,箱内衬防潮纸, 箱内空隙用柔软材料(如纸屑、泡沫塑料等)填实. 盒装或包装箱都应包扎牢固。 7. 2. 3 产品合格证、拾验报告、装箱单等随机文件应与试模一起装箱。 J C /T 726- 2005 7. 2.4 包装箱上字样和标志宜清楚,内容包括: a) 产品名称、制造厂名及生产编号; b) 收货单位和地址: c) “ 注意防潮” 、 “ 小心轻放” 等。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素材,仅限学习交流,仅展示部分内容,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下载原文件。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素材,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素材,未经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该素材,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77594475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