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 683-2005 40mm×40mm水泥抗压夹具
)
)
)
)
)
)
备 案 号 : 15204- 2005 i 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k 标 准 J C/T 683- 2005 代替J C/T 683- 1997 40mm x 40mm水泥抗压夹具 40mm X 40mm J ig for cement compressiv e strength test machine 2005-02- 14发布 2005- 01-01 实施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国家发 展 和 改 革委 员会 发布 J C /T 68 3- 20 05 oil 青 本标准是对JC/T 683- 1997 ( 40 mm X 40 mm水泥抗压夹具) 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683- 19970 本标准与J C/T 683- 1997相tr ,主要变化如下: — 将范围中的 ISO 679:1989(E) 改为GB/T 17671- 1999,取消范围中的“制造与验收” 字样(本 版第 1 章) ; — 增加了球座环带的规定(本版的4. 6) ; — 增加了传压柱中心轴线与上压板中心及下压板中心的同轴度(本版的4. 8) ; — 增加了定位销硬度的规定(本版的4. 12) ; — 增加两定位销内侧连线与下压板中心线的垂直度和定位销内侧到下压板中心的距离(本版的 4. 12) ; — 增加框架底部中心定位孔和传压柱工艺孔直径、深度的公差范围(本版的4.13, 4. 14) ; — 将负荷检验由压力机检验改为固定质量的硅码检验(本版的4. 16) ; — 增加检验条件和检验用器具和辅助工具(本版的 5. 1. 5. 2) : — 细化了检验方法(本版第5 章) : — 取消1997版7. 1条关于“ 每台抗压夹具都应有监制单位认可的监制标志。” ; — 取消了 1997 版中的附录 Ao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4) 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无锡建仪仪器机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肖忠明、蔡京生、宋立春、唐晓坪。 本标准委托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J C/ T 683- 1997 , J C / C 6 83 - 2 00 5 40mm X 40mm水泥抗压夹具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40 mm X 40 mm水泥抗压夹具(以下简称抗压夹具) 的结构与类型、技术要求、检验方法、 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和包装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按GB/T 17671- 1999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测定水泥胶砂强度的抗压夹具及其他指 定采用本标准的抗压夹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30. 1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 试验方法 GB/T 11337 平面度误差检测 GB/T 17671- 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i dt ISO 679 : 1989) 3 结构与类型 抗压夹具由框架、传压柱、上下压板组成,上压板带有球座,用两根吊簧吊在框架上,下压板固定 在框架上。工作时传压柱、上下压板与框架处于同轴线上。结构为双臂式,如图1所示: 1— 传压柱 ; 2— 铜套 : 3— 定位销 : 4- 吊簧 : 5— 上压板和球座 ; 6一 定位销 ; 7— 下压板 ; 8一 框架 。 图1 抗压夹具结构示意图 4 技术要求 4. 1 上、下压板宽度: 40.0二士0. 1 mm: 长度: 大于40 mm; 厚度: 大于 10 二。 J C 汀 683- 2005 4. 2 上、下压板的平面度为 0. 01 二。 4. 3 上、下压板表面粗糙度不高于 Ra 0. 1,不低于Ra 0. 8o 4.4 上、下压板材料应采用洛氏硬度大于58HRC的硬质钢。传压柱材料应采用洛氏硬度大于55HRC的 硬质钢。 4. 5 上压板上的球座的中心应在夹具中心轴线与上压板下表面的交点上,偏差不大于1 mm. 4. 6 球座应为环带接触,环带的位置大约在球座的2/ 3 高处,宽 4 mm- 5 mm. 4. 7 上、下压板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边应相互重合,不重合边最大偏差不大于 0. 2 mm. 4. 8 传压柱中心轴线与上压板中心及下压板中心的同轴度不大于0. 2 mm. 4. 9 上压板随着与试体的接触应能自动找平,但在加荷过程中上、下压板的相对位置应保持固定。 4. 10 下压板的表面对夹具的轴线应是垂直的。并且在加荷过程中应保持垂直。 4. 11 上、下压板 自由距离大于45 mm. 4. 12 定位销的材料硬度应大于55HRC。定位销高度不高于压板表面5 mm,间距为41 mm- 55 mm。两定 位销内侧连线与下压板中心线的垂直度小于 0. 06 mm。定位销内侧到下压板中心的垂直距离为 20.0二 上0 . 1 mm. 4. 13 框架底部中心定位孔直径为0 8. 0。土0. l mm,深度为8 mm- 10 mm, 4. 14 传压柱进行导向运动时垂直滑动而不发生摩擦和晃动,上端中心工艺孔直径为(D8. 0 mm1 0. 1 mm. 深度为8 mm- 10 m . 4. 15 导向销与导向槽配合光滑,无阻涩和旷动。 4. 16 当抗压夹具上放置2 300 g 祛码时,上下压板间的距离应在37 mm- 42 m。之间。 4. 17 外表面应平整光洁,无碰伤和划痕。底座平齐,无凸出或凹进。下压板与框架接触紧密。 检 验 方 法 检验应在无腐蚀性气体、常温、明亮的室内进行。 检验用器具和辅助工具: a) 游标卡尺和深度尺: 分度值不大于0. 02 mm; b) 塞尺: C) 刀口尺: 0 级; d)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或粗糙度仪; e) 洛氏硬度计; f) 专用检具: g) 824- 26 mmR 规; h) 硅码 (四等) : i ) 其他检验用器具和辅助工具。 55 15 2 5.3 对4. 1, 4. 11. 4. 12. 4. 13. 4.14 中的上、下压板的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压板自邮巨离、框 架底部中心定位孔及传压柱工艺孔直径和深度、定位销高度、两定位销中心间距的检测: 用游标卡尺进 行检测. 5. 4 对4. 2上、下压板平面度的检测: 按GB 11337 进行检测或用刀口尺进行检测。检测时刀口尺垂直 放在上、下压板平面上,使刀口尺刃部与压板平面保持线接触,用眼观察是否透光,如有透光则为不合 格。 5. 5 对4.3 压板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或粗糙度仪进行检测,在用比较样块检测 时,应在光线明亮处,将试件和比较样块进行比较。 5. 6 对4. 4压板和4. 12定位销硬度的检测: 用洛氏硬度计按GB/T 230. 1进行检测。 J C 厅 683- 2005 5. 7 对 4. 5 球座中心的检测: 用游标卡尺和 R 规进行检测。检测时,用 R 规先测出球座球半径 R. 然 后用游标卡尺测出球座顶部定位孔半径r,再用游标卡尺测出球座及上压板的总厚度h,偏差A按式(1) 计 算 : “ 一‘ 一(R2一;2Y'2 ... ... ... . .... .. ... ... ... .. ... ( 1) 式中: A — 球座中心偏差,单位为毫米(咖) ; h — 球座及上压板的总厚度,单位为毫米(咖) ; R — 球座球半径,单位为毫米(二) ; r — 球座顶部定位孔半径,单位为毫米(咖) 。 5.8 对4.6 球座环带的检测: 环带的检查: 将球座擦净,在阴球座上涂红丹粉,然后将阳球座在阴球 座中转动,目测阳球座上的着色点是否在环带上; 用卡尺检验环带的位置和宽度. 环带的位置检验: 用卡尺测出球座的总高和从压板工作面到环带中 间的高度,然后求两者的比。 5.9 对4.7 上、下压板重合度的检查: 用专用检具进行检测。检测时将重合度检具放入夹具中,使其 两端板卡住下压板,检具侧面与定位销靠紧,将传压柱向下压,同时沿压板长度方向移动检具,上压板 应能落入重合度检具两端板中。 5. 10 对4.8 传压柱中心轴线与上压板中心及下压板中心同轴度的检查: 用专用检具和塞尺进行检测. 检测时取下传压柱及上压板,将下检具放入夹具中,使其两端板卡住下压板,同时沿压板长度方向移动 检具,然后将上检具放入传压柱铜套中,上检具中心圆柱落入下检具中心孔中,然后用塞尺检测定位销 内侧与下检具侧面的距离。 5. 11 对4.9 上压板自动找平能力的检查: 将重合度检具以非工作面上下方向放入夹具中,向下按导压 柱,观察上压板表面是否能 自动地与检具的表面相接触。 5. 12 对4. 10 垂直度的检查: 用专用检具的上检具检测。检测时将传压柱、上压板取下,将上检具放 入传压柱铜套内并使其圆柱端面与下压板表面相接触,观察其端面与下压板的接触面是否重合,不应有 明显缝隙、透光。 5. 13 对4. 12 两定位销内侧连线与下压板中心线垂直度的检测: 用专用检具的下检具检测。检测时将 下检具的端板卡住下压板并与下压板一侧边靠紧,同时检具的侧面与其中的一个定位销靠紧,用塞尺检 查另一定位销与检具之间的距离。 5.14 对4. 12 定位销内侧到下压板中心的距离的检测: 用专用检具和塞尺检测。检测时取下传压柱及 上压板,将下检具放入夹具中,然后将上检具放入传压柱铜套并使中心圆柱落入下检具中心孔中。然后 用塞尺检测两个定位销内侧与下检具之间的距离,两者之间的最大值应符合技术要求中的规定。 5.15 对4. 14. 4. 15配合、滑动状态的检查: 实际操作检查。 5.16 对4. 16加荷后上下压板间距离的检测: 用2300g 的硅码进行检测。检测时将硅码置于夹具的传 压柱上. 并使传压柱处于自然状态,然后测出上下压板之间的距离,合格情况下其距离应在37 mm- 42 mm 之间。 5. 17 对 4. 17 外观的检查: 目测检查。 6 检验规则 6. 1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为第4章除4. 12定位销硬度外的全部内容。出厂检验的实测数据应记入随机文件中. 6. 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为第4章的全部内容。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J C /T 6 83 - 2 00 5 a) 新产品试制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检定; b) 产品正式生产后,其结构设计、材料、工艺以及关键的配套元器件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 能 时 ; c) 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 d) 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6. 3 判定规则 6. 3. 1 出厂检验, 每台抗压夹具均符合出厂检验要求时判为出厂检验合格。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判为出厂检 验不合格。 6. 3. 2 型式检验 当批量不大于50台时,抽样两台,若检验后有一台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批: 当批量大 于50台时,抽样五台,若检验后出现两台或两台以上的不合格品,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批。 7 标志及包装 了. 1 标志 抗压夹具应具有铭牌,其内容包括: a) 名称; b) 型号; c) 生产日期; d) 生产编号: e) 制造厂家。 7. 2 包装 7.2. 1 装箱前夹具加工面应涂油防锈。 7.2. 2 抗压夹具应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材料进行包装,包装箱应适于运输方式的要求。 7.2. 3 随包装箱应附有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装箱单及附件。 7. 2.4 包装箱上应清楚标明: a) 产品名称与型号,制造单位,上下标记和数量: b) “ 小心轻放” , “ 防潮” 等标记。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素材,仅限学习交流,仅展示部分内容,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下载原文件。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素材,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素材,未经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该素材,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77594475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