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

分类:建材标准 日期: 点击:0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0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1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2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3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4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5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6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7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8

备 案 号 : 14583- 2004 i 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Ak 标 准 J C/T 667一2004 代替J C/T 667- 1997 水泥助磨剂 Grinding aids for use in the manufacture of cement 2004-10- 20 发布 2005- 04-01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发布 J C /T 66 7- 200 4 Ail 舀 本标准参考 ASTM C465- 99 《水硬性水泥生产用工艺外加剂》。 本标准代替JC/T 667- 1997 《水泥粉磨用工艺外加剂》。 本标准与J C/ T 667- 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 一标准名称改为 《水泥助磨剂》(1997 版的第3 章: 本版的3. 1) : — 将基准水泥、基准混凝土名称改为比对水泥、比对混凝土(1997 版的第3 章; 本版的 3. 1, 3. 2) ; — 增加了助磨效果及相应的试验方法(本版的4. 1和附录助; — 将水泥胶砂水灰比比对指标改为水泥胶砂流动度比对指标(1997版的4.2 中表 1; 本版的5.2 中表 I) ; — 将水泥凝结时间比对指标改为差值不大于30 min 并结论不变(1997 版的4.2 条中1; 本版的 5. 2 中表 1) ; — 增加了特种水泥应增加相应产品标准中规定的特性试验并试验结论不变的要求(本版的5.2 中 表 1) ; — 增加了各品种水泥强度试验龄期,除产品标准规定的外,还应至少增加一个比标准规定最长 龄期长三倍的龄期并不应短于一个月的要求(本版的 5. 2 中表 1) ; — 比对试验由助磨剂与熟料、石膏、混合材磨制成水泥后进行试验改为将助磨剂直接加入水泥 中混合后或加入试验用水中进行试验(1997版的5. 1,本版的4.2) ; — 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用GB/T 17671- 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ISO法) 》代替GB/T 177- 1985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1997版的6.2. 2,本版的6.4) ; — 取消了试验报告和评定准则(1997 版的第 7, 8 章): — 增加了检验规则、包装及标志(本版的第 7, 8 章) 。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4)归口。 本标准负贵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河南洛阳万顺建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颜碧兰、刘晨、张大同、江丽珍、肖忠明、宋立rr= 本标准于1997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 C /T 6 67- 2 00 4 水泥助磨剂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助磨剂的术语和定义、材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等。 本标准适用于水泥及指定采用本标准的其他粉状物料的助磨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 1344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GB/T 134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 Wn筛筛析法) GB/T 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 2001, eqv ISO 9597:1989) GB/T 2419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GB/T 5483 石膏和硬石膏(GB/T 5483- 1996,egv ISO 1578:1957) GB/T 8074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GB 12958 复合硅酸盐水泥 GB/T 14684 建筑用砂 GB/T 14685 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 SO法) (GB/ T 17671- 1999 , i dt ISO 679 : 1989) GB/T 5008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 C 600 石灰石硅酸盐水泥 JU T 603 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1 助磨剂 grinding aid [粉磨〕工艺外加剂 Processing addition 在水泥粉磨时加入的起助磨作用而又不损害水泥性能的外加剂,其加入量应不超过水泥质量1%e [GB/T 4131- 1997,定义4. 17] 比对水泥 reference cement 不掺助磨剂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 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标准的其他品种水泥。 3 . 3 比对混凝土 reference concr ete J C /T 6 6 7- 2 00 4 按照本标准规定,不掺助磨剂水泥配制的混凝土。 4 材料 4. 1 比对水泥 4. 1. 1 当助磨剂将普遍用于通用水泥中时,应至少取五个不同厂生产的 10 个通用水泥。 4.1.2 当助磨剂将用于特种类型的水泥中时,应至少取两个不同厂生产的四个水泥。 4. 1.3 当助磨剂将用于某一工厂时,应取该厂拟掺助磨剂生产的每个品种的水泥。 4. 1.4 比对水泥应符合GB 175, GB 1344, GB 12958和JC 600 以及指定采用本标准的其他品种水泥标 准 的要 求 。 4. 2 掺助磨剂水泥 4.2. 1 当助磨剂为粉体时,将推荐掺量的助磨剂与比对水泥在混料器中混合均匀后进行试验。 4.2. 2 当助磨剂为液体时,将推荐掺量的助磨剂加入到试验用水中混合均匀,再进行试验。 4. 3 骨料 4.3. 1 细骨料: 符合GB/T 14684要求,细度模数为2. 3--3. 0 的中砂,颗粒级配为2区。 4. 3. 2 粗骨料: 符合GB/T 14685 要求,为 5 - 20 的连续粒级。 4. 3.3 全部试验应采用同一批粗、细骨料。 4. 4 水 采用洁净的饮用水。 5 技术要求 5. 1 助磨效果: 粉磨相同时间,掺助磨剂磨制的水泥与不掺相比,比表面积增加不小于 10 m'/kg, 或 45ti m筛筛余减少不小于2%0 5. 2 助磨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试 验 项 目 性能 比对指标 ( 与比对 水泥相比) 标准稠度 需水量,% 绝对值之差不大于 1. 0 水泥胶砂流动度 相对值不大于 105% 、不小于 95 凝结 时间 差值 不大于 30 mi n 并结论不变 雷 氏法沸 煮安定性 结论不变 水泥胶砂抗 压强度 所 有龄 期相对值不低于 95%, 胶砂 28 天干缩率,% 绝对值之差不大于 0.025 a 针 对特种水泥应增 加相应产品标准中规定的特性试验 ,试验结论 不变。 b各品种水泥强度龄期,除产品标准规定的标准龄期外,还应至少增加一个比最长标准龄期长三倍的龄期,井应 不短 于一个月 。 5.3 混凝土抗压强度: 掺助磨剂的水泥混凝土与比对混凝土相比,3天、7天、28天、90天所有龄期 相对值不低于 90 %0 试 验 方 法 助磨效果 按附录A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 按GB/ T 1346进行。 6曰 6 2 J C 厅 667- 2004 6. 3 水泥胶砂流动度 除水泥胶砂制备按GB/T 1767矽卜,操作方法按GB/T 2419进行。 6. 4 水泥胶砂杭压强度 按GB/T 17671进行。 6. 5 水泥胶砂干缩率 按J C/T 603进行。 6. 6 混凝土试验 6. 6. 1 试验环境及混凝土材料温度 试验环境及各种混凝土材料温度均应保持在20℃士3 0C o 6. 6. 2 配合比 比对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以下规定: — 水泥用量: 307 kg/m'士3 kg/m'; — 用水量: 应使混凝土坍落度达到65 mm土10 mm; — 砂率: 推荐试配值如下: 采用卵石时砂率为40%,采用碎石时砂率为45%. 注: 砂率指 砂与骨 料总量的质量比。 6. 6. 3 混凝土搅拌 采用60 L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拌和量应不少于15 L,不大于45 L, 搅拌3 mi n,出料后在铁板上至 少用铁锹来回拌合三次再进行试验。 6. 6. 4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 新拌混凝土试样的坍落度按GB/T 50080进行。 6. 6.5 混凝土成型及试件数 6.6.5. 1 试件数: 每种水泥每个龄期至少应成型三块边长为 100 mmx 100 mmx 100 mm试件。对每种掺 有助磨剂的水泥和对应的比对水泥应在不同的日期拌制二批混凝土,但同一批掺助磨剂水泥和对应的比 对水泥的混凝土拌制应在同一天完成。 6. 6. 5. 2 试件成型、养护以及抗压强度试验按 GB/T 50081 进行,并用振动台振实。但混凝土预养温度 为 200C 士30C,强度试验龄期按 3 天、7 天、28 天、90 天进行。 7 检验规则 7. 1 取样及编号 7. 1.1 试样分点样和混合样。点样是在一次生产的产品所取试样,混合样是三个或更多的点样等量均 匀混合而取得的试样。 7.1.2 50 t 为一个取样编号,不足50 t 也可按一个批量计,同一编号的产品必须混合均匀。 7. 1. 3 每一编号取样量不少于0. 1 t 水泥所需要的助磨剂量。 7. 1.4 每一编号取样的试样应充分混匀,分为两等份。一份按第5章规定部分项目进行试验。另一份 要密封保存半年,以备有异议时送国家指定的检验机关进行复验或仲裁。 7.2 检验分类 7. 2. 1 出厂检验: 每编号助磨剂检验项目为采用一种熟料和水泥进行5. 1 条的助磨效果、5.2 表1 中 标准稠度需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标准龄期强度。 7. 2. 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第5章全部指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产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产品停产半年后,恢复生产时; d) 首次用于某水泥企业时: J C /T 66 7- 20 04 e) 正常生产时,每三年检验一次: f)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7 3 判定规则 出厂检验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第5章相应要求,则判为合格品,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则判该编号 助磨剂为不合格品。 7. 4 复验 复验以封存样进行。如使用单位要求现场取样,应事先在合同中规定,并在生产和使用单位人员在 场的情况下于现场取平均样,复验按型式检验项目检验。 8 包装、标志 8. 1 包装 粉状助磨剂应采用有塑料袋衬里的编织袋,每袋重20 kg- 50 kg, 液体助磨剂应采用塑料桶、金属 桶包装或槽车运输。 8. 2 标志 所有包装袋和容器上应清楚表明: 产品名称、型号、净质量或体积(包括含量或浓度) 、生产者名称 和地址、有效期。生产日期及出厂编号应在产品合格证上予以说明。 J C / T 66 7- 2 00 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助 磨 效 果 试 验 方 法 人. 1 A . 2 原 理 通过比较粉磨相同时间掺与不掺助磨剂的P " 工型水泥的细度来评价助磨剂的助磨效果。 材 料 A. 2. 1 水泥熟料 A. 2. 1. 1 当助磨剂将普遍用于通用水泥中时,应至少取五个不同厂生产的熟料。 A. 2. 1. 2 当助磨剂将用于特种类型的水泥中时,应至少取两个不同厂生产的熟料。 A.2. 1.3 当助磨剂将用于某一工厂时,应至少用代表该厂生产的每种类型的水泥熟料。 A. 2. 2 石膏 应符合GB/T 5483中规定的G类或A类二级 (含) 以上的石膏或硬石膏。 A. 3 设 备 标准试验磨: a) 规格: CD 500 mm X (p 500 二; b) 电机功率 1. 5 kW,转速48 r/min; C) 研磨体总载球量: 约 100 kg; d) 入磨物料粒度: < 7mm e) 球配: c1) 70 mm约 13 kg; cD 40 mm约 11 kg; (D 60 mm约 20 kg; QD 25 mm X 30 mm钢锻约 40 kg; (D 50 mm约 18 kg. A4 试验方法 A. 4. 1 将5 kg水泥熟料在。500 mm X 500 mm标准试验磨中与二水石膏一起磨细至比表面积约350 M2 /kg 1 10m "/kg,记录粉磨时间Ts,并按GB/T 8074测定比表面积或按GB/T 1345测定水泥细度(45 um筛筛余) 。 A. 4. 2 再将5 kg水泥熟料在。500 mm X 500 mm标准试验磨中与二水石膏、推荐掺量的助磨剂一起粉磨Ts, 并按GB/ T 8074测定比表面积或按GB/T 1345测定水泥细度(45 um筛筛余) 。 A.5 试验结果 比表面积的增加值按式(A. 1)计算: A S=Sz- & (A. 1) 式中: AS— 水泥熟料掺与不掺助磨剂磨制相同时间水泥比表面积增加值,单位为平方米每公斤(m勺kg) ; Sz — 水泥熟料掺助磨剂磨制Ts时间的水泥比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每公斤拭/kg) ; S, — 水泥熟料不掺助磨剂磨制T、时间的水泥比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每公斤时/kg) , 水泥细度(45 u m筛筛余) 的减少值按式(A. 2) 计算: A D=D, - D2 (A. 2) 式中: AD一一 水泥熟料掺与不掺助磨剂磨制相同时间水泥细度减少值,单位为百分比(%) : J O T 6 67- 20 0 4 D. — 水泥熟料不掺助磨剂磨制T,8寸间的水泥细度,单位为百分比(%) ; D; — 水泥熟料掺助磨剂磨制T、时间的水泥细度,单位为百分比(%) 。 J C /T 6 67- 2 00 4 参考文献 GB/T 4131- 1997 《水泥的命名、定义和术语》

标签: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素材,仅限学习交流,仅展示部分内容,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下载原文件。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素材,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素材,未经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该素材,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77594475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