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 935-2004 玻璃纤维工业用玻璃球
)
)
)
)
)
)
)
)
)
)
备 案 号 : 14591- 2004 i 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AV 标 准 i s 935- 2004 玻璃纤维工业用玻璃球 Gl ass marble for glassfi ber production 2004- 10- 20发布 2005- 04- 01 实施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 国家 发展和 改 革 委 员会 发布 J C 93 5- 20 04 月U 舀 本标准的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 C 557- 1994 《无碱玻璃球》、J C 583- 1995 《中碱玻璃 球》、JC 719- 1990 (1996) (耐碱玻璃球》、J C/T 337- 1983 (1996) 《玻璃球二次冒泡温度试验方法)} 和 JC/T 338- 1983 (1996) 《玻璃球均匀性试验方法一油浸投影法》五个标准的修订。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J C 557- 1994, J C 583- 1995, JC 719- 1990 (1996) , J C/T 337- 1983 (1996) 和JC/T 338- 1983 (1996) 同时作废。 与上述标准相比,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变动: — 因为标准的合并,重新确定了本标准名称; — 对玻璃球的外观质量做了重新规定: — 增加了无碱2号和无碱3号玻璃球成分,取消了中碱6号玻璃球成分; — 对玻璃球中AszO。的含量进行了规定; — 提高了玻璃球的二次冒泡温度、玻璃球均匀性的指标值; — 对检验规则进行了修改: — 将J C 719- 1990 (1996)《耐碱玻璃球》中附录A0`氧化错和氧化钦的测定”J C/T 337- 1983 (1996) 《玻璃球二次冒泡温度试验方法》、JC/T 338- 1983 (1996) 《玻璃球均匀性试验方法一油浸投 影法》分别作为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5) 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国家玻璃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自贡市贡井玻纤有限责任公司、秦皇岛方圆玻璃有限公司建材玻璃分公司、 自贡市玻璃纤维二厂、沪州天兴玻纤有限公司、河南省前卫实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高旭东、陈尚、陈汉仪、王玉梅、葛敦世、翁志明、高建敏。 J C 9 35- 2 00 4 玻璃纤维工业用玻璃球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玻璃纤维工业用玻璃球(以下简称玻璃球) 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技术要求、试 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玻璃纤维工业用的无碱、中碱和耐碱玻璃球,本标准中化学成分的规定也适用于球法 增涡拉丝生产的玻璃纤维制品。 2 规范性弓I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49 钠钙硅铝硼玻璃化学分析方法 GB/T 18374 增强材料术语及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374 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1 二次冒泡温度 reboiling temperature of glass marble 在规定的升温和真空度条件下,玻璃球熔融析出气泡时所对应的温度,用以衡量玻璃球的澄清质量。 3 . 2 均匀性 homogeneity in glass marble 玻璃球内化学成分的均匀程度,以测定的条纹消失距离来表示。 3 . 3 麻点 pock mark 玻璃球在生产、输送、贮存过程中,由于撞击,表面产生的凹陷斑点。 3 . 4 爆皮 chipped marble 玻璃球表面爆裂剥落的现象。 4 分类和代号 4. 1 产品分类 产品按玻璃成分分为无碱玻璃球、中碱玻璃球和耐碱玻璃球三类。 4. 2 产品代号 玻璃球代号包括下列要素: a) 用英文字母表示玻璃球的类型: E 表示无碱玻璃,C表示中碱玻璃,AR表示耐碱玻璃; b) 用数字区分玻璃球的成分。 示例 1: 采用中碱5 号成分生产的中碱玻璃球,其产品代号应为C5. 示例 2: 采用无碱1号成分生产的无碱玻璃球,其产品代号应为El . 示例 3: 采 用耐碱 1号成分生产的耐碱玻璃球,其产品代号应为 AR1. J C 935- 2004 5 技术要求 5. 1 外观质量 5. 1. 1 单个玻璃球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 直径为18. 5 mm- 20. 2 mm,不得有肉眼可见的不圆球和异形球,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差值不得 大于 1. 0 mm; b) 外表面不允许有严重麻点和尺寸超过 5 mm 的爆皮,不得有影响使用的杂质,如油污、碱粉、 铁锈等: 5. 1 . 2 5 . 2 5 . 2 . 1 球内不允许有结石、有色杂质和密集小气泡。 以 100 粒玻璃球作为一个试样,试样中有缺陷的球数不得超过三粒,其中结石球不超过一粒。 理化性能 化学成分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1 化学成分 品名 产 品 代 号 S io, BA Al A CaO Mg0 R, 0 T. ( 以 FeA 计) T iO, Zr % 无碱 1 号 E l 54.1 10. 5 8.。 8 10. 5 14.6 1O, 4 16.6 10. 3 4.。 6 10. 3 <- 0. 8 < 0. 50 其中: FeO,-< O. 15 无碱 2 号 E 2 55.4 10. 5 6.。 8 10. 5 14.6 10, 4 19.5 10. 3 3.。 0 +0.3 <- 0. 8 无碱 3 号 E3 55.4 +0.5 』。 日 。14.6 10. 4 2 2. 5士 0. 3 其中: Hg0< 0. 5 续 0. 8 中碱 5 号 C5 67.0 10. 5 6.。 2 10. 4 9.。5 10. 3 4.。 2 +0.3 11. 6- 12. 4,其 中: K,0<- 0. 5 蕊0. 4,其中: Fe0 <- 0. 15 耐碱 1 号 A R 1 60.0 10. 8 < 1 . 0 4.。5 +0.5 13.9- - 16. 1,其 中 : 阴 之5士0.3 < 0. 50,其中: FeO-< O. 15 』。 。5 14.5 10. 8 5. 2. 1. 1 玻璃球中氟含量不超过 1. 0% , As_0。含量不超过0. 2% e 5. 2. 1.2 耐碱玻璃的化学成分也可由供需双方商定,但应保证Zr0,含量不小于16. 0%、或者ZrOz和TiO, 的合量大于等于19.2%同时Zr02含量大于等于13. 7%, 5. 2. 2 二次冒泡温度应符合表2 的规定。 5. 2. 3 均匀性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二次冒泡温度和均匀性 项 目 无碱 1号 玻璃球 无碱 2 号 玻璃球 无碱 3 号 玻璃球 中碱 5 号 玻璃球 中碱 6 号 玻璃球 耐碱 玻 现 球 二次晋泡温度 ℃ > 1 055 ) 1 070 > 1 055 均 匀 性 cm 蕊 24 蕊 26 6 试验方法 6. 1 外观质量 6. 1. 1 用孔径为20.2二和 18. 5 mm的筛板及游标卡尺,对玻璃球直径进行检验。 6. 节.2 在明亮的背景下,用肉眼对玻璃球逐粒检验。 6.2 理化性能 6.2. 1 化学成分的测定按GB/T 1549的规定,氧化错和氧化钦含量的测定按附录A的规定. 6.2.2 二次冒泡温度的测定按附录B的规定. S C 9 35- 2 00 4 6. 2. 3 均匀性的测定按附录 c 的规定。 7 检验规则 7. 1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 1.1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时必须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项目应包括: 外观质量、表1中的化学成分、均匀性。 7. 1. 2 型式检验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本标准中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时; b) 原材料或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c) 停产时间超过三个月恢复生产时; d) 正常生产时,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 供需双方合同有要求时: 9)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 2 检查批和抽样 7.2. 1 检查批 同一成分类型、同一窑炉、稳定连续生产的一定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检查批。 了. 2. 2 抽样 7.2. 2. 1 外观检验用样本按表3规定从检查批中随机抽取。 表3 外观检验的抽样与判定 单位为包 批量大 小 样本大小 合格 判定数 AC 不合格判定数 Re 3 - 2 5 26 ^- 280 281- 500 50 1- 1200 120 1- -3200 320 1^- 10000 3 13 20 32 50 80 0 1 2 3 5 7 1 2 3 4 6 8 7. 2.2.2 理化性能检查样本,从外观检查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 7,3 判定规则 7. 3. 1 外观质量的判定 玻璃球外观质量应符合5. 1条规定。批质量的判定按表3的规定,其合格质量水平A以=4. 0. 7. 3. 2 理化性能的判定 化学成分、二次冒泡温度、均匀性以样本测试平均值的修约值判定。 7. 3. 3 合格的判定 外观质量和各项理化性能均符合要求,判该批产品合格。否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 1 标志 产品标志应包括: a) 产品名称、产品代号、本标准号; b) 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c) 生产日期 (或批号) 、窑号(多窑生产时): J C 935- 2004 d) 产品质量检验的合格证明。 8. 2 包 装 8. 2. 1 玻璃球的包装必须清洁,牢固,以保证运输途中不漏球、不散包。 8. 2. 2 每个包装的质量应为 50 kg土0. 5 kg. 8. 2. 3 包装外表面应标明: a) 产品名称、产品代号、本标准号; b) 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c) 净质量。 8. 3 运输 应采用干燥的遮篷运输工具,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淋、机械损伤等。 8. 4 贮存 应存放在干燥、清洁的室内。 J C 9 35- 2 00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氧化错和氧化钦的测定 A. 1 范 围 本附录规定了测定氧化错含量和氧化钦含量的试验方法。 本附录适用于耐碱玻璃球中氧化错和氧化钦含量的测定。 A. 2 氧化错的测定(络合滴定法) A. 2. 1 试剂与仪器 a) 有水硼砂; b) 无水碳酸钠; C) 1: 1 盐酸溶液; d) EDTA 标准溶液: 0. 01 mol /L; e) 二甲酚橙指示剂: 0. 2%水溶液; f) 铂增祸: 9) 酒精喷灯或其他熔样装置: h) 化验室常用仪器及玻璃和塑料器皿。 A. 2. 2 测定步骤 称取试样0. 3g- 0. 4g(精确至0. 0002g) , 置于己熔有2g有水硼砂的铂增锅中,加入2g无水碳酸钠, 倾斜旋转增涡使试样与熔剂混匀,再覆盖0. 5g无水碳酸钠,置于喷灯上于900`C - 1000 0C熔融至二氧化 碳气泡停止产生后,继续熔融3 mi n- 5 mi n,取下,旋转增祸使熔融体均匀地附于增祸内壁,冷却并将 增祸外壁冲洗干净后,放入300 ml 烧杯中,加入约150 ml 水,浸至熔块松软,将大块用玻棒压碎。一次 加入loml盐酸(1+1),搅拌使其溶解,待溶液澄清后过滤,移入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为试液(A) o 吸取试液(A) 50 ml 置于300ml烧杯中,用水稀释至约120ml ,加入9ml盐酸(1+1) , 1- 2滴二甲酚指示 剂溶液,加热微沸3 min- 5 min,取下,趁热用0. 01 mol/L 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黄色, 继续加热微沸2 min- 3 min, 若出现红色,继续用EDTA滴定至黄色,直至加热煮沸后黄色不变为终点。 氧化错的百分含量按式(A. 1) , (A. 2)计算: 口DO, = 全Tz o,竺、100 G X 1000 (A. 1) Tz o =M x 124.97 ( A. 2) 式中: 0)zro} 一 氧化错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数(%); V — 滴定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TZ,os - EDTA标准溶液对氧化错的滴定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5 — 全部试样溶液与所分取试样溶液的体积比; G —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9) ; M - 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 (mol / L): J C 93 5- 2 00 4 124.97- 氧化钻克分子量校正值。 A. 3 氧化钦的测定(过氧化氢比色法) A. 3. 1 试剂与仪器 a) 硫酸: 5% ; b) 过氧化氢: 30% ; c) 氧化钦标准溶液: 准确称取0. 100 0g预先经800'C- 950℃灼烧2h 的氧化钦于铂增锅中,加 约 3 g 焦硫酸钾,先在低温电炉上熔融,再移至喷灯上熔至透明状态。冷却后,用 20 ml 热硫 酸 (1+1) 浸取熔块于预先盛有 80 ml 硫酸 (1+1)的烧杯中,加热熔解,冷却后,移入 1 L 容量瓶 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每毫升含0. 1 mg 氧化钦; d) 分光光度计。 A. 3. 2 测定步骤 吸取试液(A) 25 ml 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约50 ml ,加入0. 5 ml 30 %过氧化氢,用5% 硫酸 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于分光光度计上,以试样剂空白作参比,选用1 cm比色皿,在波长440 nm处测 量溶液的吸光度(E)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氧化钦的含量(C e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吸取0. 50 ml . 10. 0 ml , 15. 0 ml , 20. 0 m1. 25. 0 ml . 液,分别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按上述测定步骤显色后, 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C) 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氧化钦的百分含量按式(A. 3) 计算: C x 10 o ro. =云万而丽 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值, 30. 0 m 1氧化钦标准溶 以测定的吸光度值(E) x 10 0 ( A. 3) 式中: W 1'0; - 氧化钦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数(%); C —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被测溶液中氧化钦的含量,单位为毫克(mg) ; 10 — ~全部溶液与所分取试样溶液的体积比: G —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9) 。 J C 93 5- 2 00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玻璃球二次冒泡温度试验方法 B . t B . 2 范 围 本附录规定了玻璃球二次冒泡温度试验的原理、取样、设备、操作和试验报告。 本附录适用于玻璃球二次冒泡温度的测定。 原 理 B . 3 B . 4 在规定的升温和真空度条件下,测量玻璃球熔融析出气泡时所对应的温度。 取样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本中随机抽取足够数量的玻璃球。 设 备 a) 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 I- 精密温度控制仪 ,精度 为士0. 5'C 2— 真空表. 示值范 围0- 0. 1 MPa,最小分度。. 3- 铂增塌,内径为320 mm, 深度为160 mm; 4— 炉体; 5- 真空泵. 图 A. 1 000 5 MPa: 试验装置示意图 b) 炉体结构示意图见图2 ; J C 93 5- 20 04 91 01犯1 3 1 4 工— 上螺母 ; 2— 单 向推 力轴 承; 3- "0” 密封橡胶垫圈: 4— 石英观察 窗; 5— 内通冷却 水密封接头 ; 6- 软铝垫片 ; 7— 下螺母 ; 8— 半圆铜夹 头; 9一 双螺纹硅碳 管; 10- 刚 玉衬 管; 11- 筒形铂一锗塌; 12- 炉体(内衬保温砖); 13一一} ?4电偶; 14- 泉砖。 图A. 2 炉体结构示意图 C) 观察放大镜: 放大倍数为 6. 3X ,焦距为 250二。 B. 5 操作 B. 5. I 清洗玻璃球表面并烘干。 B. 5. 2 通电加热,控制升温速率,在2. 5h内使铂增塌温度达到1 200'C,用铂一锗棒将增塌内的玻璃残 液挑尽。投入一粒试样,待熔化后用铂一锗棒将玻璃液挑尽。 B. 5. 3 增塌温度保持在1 200'C,投入一粒试样,并使柑塌温度在10 mi n内达到1300'C,恒温20 min士1 min, 然后将温度降至测试的起点温度再恒温15 min士1 min。通常测试起点温度为1040'C . B. 5. 4 将炉体上部石英观察窗的上螺母拧紧,使其密封,关闭真空管路上的针型阀,启动真空泵,慢 慢打开针型阀抽真空至0. 085 5 MPa. J C 935- 2004 日. 5. 5 通过观察镜观察玻璃的熔融状态,记下原始气泡的位置,以区别新析出的气泡。 B. 5. 6 控制升温速率,每间隔5 min升温10℃士I *C,直至观察到有灰泡或气泡出现为止,记录此时的 温度 。 B. 5. 7 每个试样进行三次重复测定,以平均值作为二次冒泡温度测定值。如果三次测量读数的极差大 于或等于200C,则应再进行三次重复测量,以六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测试结果。 B.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说明按本附录进行试验; b) 试样的名称和代号; C) 真空度; d) 二次冒泡温度: e) 试验者和试验日期。 J C 93 5- 20 04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玻璃球均匀性试验方法 C. 1 范 围 本附录规定了玻璃球均匀性试验方法的原理、取样、设备与试剂、操作和试验报告. 本附录适用于玻璃球化学均匀性的测定。 C. 2 原理 玻璃球放置在与其折射率相同的浸油中,光线通过时,屏幕上会呈现出不同方向条纹,随着盛球的 浸油盘逐渐离开屏幕,条纹逐渐模糊,直至消失,此时浸油盘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即为玻璃球条纹消失距 离,借以表示玻璃球的均匀性。 C. 3 取样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本中随机抽取六粒玻璃球。 C. 4 试验与试剂 a) 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3: 19 cm 下!..16 1恤| 1— 点光源: 2一 聚光镜; 3— 长焦距镜头; 4一 浸油盘; 5— 屏 幕: 6— 浸油盘到屏幕间距离 ; 7- 钥直尺,精度为 1画 。 图C. 3 试验装1 示意图 b) 。一澳代蔡: 化学纯; 液体石蜡: 化学纯。 J C 93 5- 20 04 C. 5 操 作 C . 5 . 1 C . 5 . 2 C . 5 . 3 同 。 C . 5 . 4 0 . 5 . 5 C . 5 . 6 清洗玻璃球表面并烘干。 打开光源,调整光圈使照度控制在(9- 11)Lx范围内。 将一定体积的a 一嗅代蔡和液体石蜡混合配制浸油,使浸油的折射率和被测的玻璃球的折射率相 将样品放置浸油盘中. 注入浸油将浸没样品,然后将浸油盘置于光路中。 把浸油盘放在屏幕上 (即X=0二)。用镊子调整球的位置,使球内条纹成水平方向。 测第一粒球时,将浸油盘慢慢离开屏幕向上提升,条纹逐渐变得模糊直止全部消失,此时固定 浸油盘,记下距离X 一。再把浸油盘放回原处,再次将浸油盘慢慢向上提升,此粒球的条纹逐渐模糊, 当只剩下一条最深的条纹并且其它条纹都消失时,记下距离X 牛。这样第一粒球的条纹消失距离即为 X , X ; + X , 2 ,以c二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C. 5. 7 重复上述步骤,测完六粒球,该样品的均匀性按式(C. 1)计算: X- X,+Xz上..+X6 6 ( C. 1) 式中: X — 均匀性(条纹消失距离平均值) ,单位为厘米(cm) : 戈I X21 ... X 6- 1- 6粒球的条纹消失距离测定值,单位为厘米(cm) e C.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说明按本附录进行试验; b) 试样的名称和代号; C) 条纹消失距离; d) 试验者和试验日期。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素材,仅限学习交流,仅展示部分内容,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下载原文件。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素材,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素材,未经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该素材,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77594475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