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

分类:石油标准 日期: 点击:0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0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1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2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3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4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5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6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7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8 SYT 6514-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9

    ICSl3.100   E 09 备案号:30791--2011 圈 n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514 2010 21)()1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 Preparing tank bottoms^'r hot work (APl RP 2207:2007,MOD)                                                   201l--01--09 发布 2011 一 05—0l 实 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51 扣 2010         目 次       前言 Ⅱ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 件   3 术 语 和 定 义   4 预防措施 -- 2 4 1 一般预防措施 · 一 2 4 2 特殊预防措施 -- 3 5 检查程序 · 一 d 5 1 一般程序 - ·d 5 2 特殊程序 d 6 工作程序和安全预防措施· ”5 6 1 概述 一 ”5 6 2 小修 ·5 6 3 大修 -- -5 6 4 周边修复 - ·6 6 5 双底安装 -·--·7 6 6 成片更换 “ 一 7 7 综述 ·· 一 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本 标 准 与 APIRP 2207 2007 技 术 性 差 异 及 其 原 因 .. · ·o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惰 化 容 器 10 参考文献 ·¨             SY/T 6514--2010         刖 吾       本标准按照 GB,T 1 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SY/T 6514 2001《罐底热作业的预准备》。与 SY/T 6514~20(}1 相比,主要技术 变 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由《罐底热作业的预准备》改为《罐底动火作业准备》; ——增加了第 3 章“定义和术语”; ——增加了第 4 章部分内容(见 4 1,4 1 2,4 1 3,4 1 4,4 1 7,4 1 8,4 1 9,4 1 10, 4 2,4 2 2,4 2 3,4 2 7,4 2 8,4 2 9,4 2 14 和 4 2 15); ——增加了第 7 章“综述”。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美国石油协会 API RP 2207:2007《罐底动火作业准备》。 本标 准与 API RP 2207:2007 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 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 A 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 API RP 2207:2007 特别声明、引言; ——“本推荐作法”一词改为“本标准”; ——删除了 API RP 2207:2007 部分参考文献; ——原英制计量单位均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换算;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 A,提供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删除了 API RP 2207:2007 资料性附录 C。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胜利油 田石油开发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边兆杰、刘道华、高静、尹承罡、赵延茂、邱春 盛、王顺华。 本标准代替了 SY/T 6514_2001。                                           Ⅱ             SY/T 65l 斗一 2010         罐底动火作业准备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储罐罐底动火作业。其中讨论了防火、防爆以及相关伤害的安全预防措 施。 本标准并不包含某项具体的动火作业活动之前、期间或之后的所有安全预防措施和作法。所有动 火作业都应满足适用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有关罐底作业包括但不限于:受限空间进人、锁封/签封、 气体测试、通风以及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 ——符合安全规范条例或环境规范条例的指南; ——储罐建设或重建的工程规范; ——车间预制罐修理指南; ——储罐进人指南; ——焊接技术、工艺技能或焊工资格; ——一般的“安全作业”作法,比如坠落保护、个人防护设备以及滑倒、绊倒、坠落等防护; ——进入惰性环境或在惰性环境中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 版本使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 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 9448 焊接与切割安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3.1 受限空间 confined space 指炉、塔、釜、罐、仓、槽车、管道、烟道、下水道、沟、井、池、涵洞、裙座等进出口受限, 通风不良,存在有毒有害风险,可能对进人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危害的封闭、半封闭设施 及场所。 3.2 双截止泄放 double block and bleed 指通过在管道两个闭阀门之间用来关闭、锁封或签封两个直通闽,同时用来打开、锁封或签封一 个排水阀或排气阀,以实现管道或管线的有效关闭。 洼:可评估和指定一十单向阀,该单向阀用两个密封面和密封面之间的一个排水孔来满足双截止泄放的要求。 3.3 动火作业 hot work   I               SY/T 6514"--2010   使用气焊、电焊、铅焊、塑料焊、喷灯等焊割工具,在油气易燃、易爆危险区域内的作业和生产,维 修油气容器、管线、设备及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设备,能直接和间接产生明火的施工作业。动 火作业也包括切削、灼烧、研磨、喷砂等作业。 3.4 惰性化 inerting 指一种通过使用惰性气体如氮气、一氧化碳或蒸。L(水燕气)取代燃烧所需的氧气来消除易燃环 境潜在危险的过程。 3.5 锁封/箍封 Iockout/tagout 指一种情形,在该情形下,电力开关、水力开芙和机械开关都处于断开状态,且锁定和(或)机 械连锁已被设置、标记、密封或锁定以阻止产品或能量进人需要准人的受限空间、无需准入的受限空 间或非受限空间。规定或雇主程序要求的地方,须测试系统以确保隔离。可运用“双截止泄放装置” 来确保管道与储罐的安全隔离,但单 l_截止阀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3.6 燃烧下限 lower flanmnable limit(LFL) 指空气中蒸气的最小浓度,在该浓度之下,即使接触火 源也不会发生火焰蔓延。燃烧下限通常用 空气中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来裘示,有时称为“爆炸下限(1。FIll-’。 3.7 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 I,动者在职、№活动过程中【乏期反复接触,对绝太多数接触者的 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3.8 燃烧上限 upper flammable limit(UFI,) 指空气中的最大蒸气浓度,当高于该浓度时,即使接触 火源也不会发生火焰蔓延。燃烧上限一般 通过空气中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来表示,有时称为“爆炸上限(UEI,)”。通俗地说,如果一种混合 物中易燃蒸气的体积分数高于燃烧上限.那么该混合物太“浓”以至于无法燃烧,如果体积分数低于 燃烧下限,那么该混合物则太“稀”“至于无法燃烧。   4 预 防 措 施 4.1 一般预防措施 储罐内部罐底动火作业的安全准备工作至少应 考虑以下要点: 一碳氢化合物或其他先前存储的易燃物料(该物料可着火和燃烧)可能存在于修理的储罐底板 下面。如果底板上或底板与罐壁连接处有裂 f I,那么这种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储罐的内部作业涉及受限空削进入。 ——一般动火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 ——焊接安全措施遵照 GB 9448 执行。 4.1.1 在开始作业之前,储罐必须进行隔离、清洗、通风,并且经过易燃气体和缺氧测试以及对可 能导致急性或慢性危害的有毒物质的评估。这些作业包含但不仅限于受限空间进入、锁封、签封和个 人防护设备的程序和要求。 4.1.2 高于或等于燃烧下限 10%的任何气体都是危险的(一些组织要求零值的爆炸下限)。任何 情 况下,都不应以“浓度过大”不能燃烧而允许员工进入(如碳氢化合物的浓度高于“燃烧 t 限”)。 4.1.3 即使易燃物质处于安全水平(低于燃烧下限 10%),也应评估作业环境中气体是否可能存 在 ●             SY/T 6514—2010   有毒物质。检测数据应符合 GBZ 2 1 的要求。对储罐中气体的监测应包括焊接产牛的烟牛和潜在 危 险气体。 4.1.4 作业区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 r 18%或少于周围夺气巾的氧气含最时,泼区域应被认为足缺 氧{:lq。 4.1.5 对动火作业区域进行目测检奄是必要的。应由取得业仝员资格证书人员负责批准动火作业, 并制定必要的安全预防措施和获得准人许可。如果用到个人防护设备时.必须进行危险评估。 4.1.6 对于急救需求及初次使用的消防设施(例如灭火器和消防水带)应在计町证上注明,并且应 随时准备好,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立即投人使用。刘于戚设备的操作人』吐.应提前培训指导,使 其能够正确使用。 4.1.7 工作区域为受限空间时,应取得许可后进人。 4.1.8 工作场所需要使用呼吸防护设备时,使用前应检查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4.1.9 如果通过含氧量测试证实需要使用供气呼吸防护设备畦,除了短时间进人作业任务(例如检 验或者测试)外,其他任何作业都黼耍使用管线供气式呼驳器。自给式呼吸器(SCBA)所需的气瓶 可能影响工作并造成身体伤害。 4.1.10 无专用的多源呼吸装置和专用个人防护装置、特殊的训练、增强的救援能力以及其他特殊保 护措施,不应进入惰性受限空间工作。 4.2 特殊预防措施 下面详细说明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进行各项作业之前.除了来自取得安全 员资格证书人员 的指导外,还要仔细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规定。 4.2.1 在开始进入油罐作业和动火作业之前,必须办理作业许可证。 4.2.2 如果作、lp 活动停止,iE 么该受限牵间庞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障碍物、标记或者警 示), 防止未经许町进入。 4.2.3 在作业中止一段时间重新开始作业时,应熏新确认全部进入条件,确保满足进人许可要求。 4.2.4 除在含惰性气体的受限空间一作之外,在进入受 I 杖空间和动火作业期间.应保证排风设备 保 持适当的电气区域等级,并一直运行良好。排气设备的通气量必须足够大,以便为油罐内工作人员 提 供足够新鲜的窄气。 4.2.5 进出储罐的管线及流程应通过断开、封闭、加阿饭、“双截止泄放”或者别的方式实娩隔离, 同时进行锁封或者签封,并且保证在进入和动火作业期间不被干扰。 4 2.6 与含铅汽油接触过的储罐表面动火作业前,应打磨到露出金属光泽。管线两端出于焊接或者 其他操作可能过分受热,固此要求管线两端备至少 30cm(t2in)宽的区域打磨到露出金属光泽。 如果上述区域来扣磨到露出金属光泽,焊工应使用供气呼吸器,因通过作业环境气体测试很难榆 测到有毒烟雾(米自铅渣和涂层)。尽管在动火作业期间常见的空气质量检验都显示空气是安全的, 但是对于在储罐中的其他人员来说,穿戴供气呼吸器仍然裉有必要。作业计划应包含可能的环境影响 因素。 4.2.7 如果储罐涂有防腐层,应注意防腐层在动火作业过程巾的燃烧特性和毒性。 4.2.8 如果使用喷砂法,应识别和注明以下相关危险: 产牛有害颗粒(例如沙粒,如果使用喷砂法) 的潜在可能,在此情况下,应提供合适的个人 防护装置。 ——喷砂法属于动火作业,有引火危险。 4.2.9 如果使用二氧化碳喷砂法,也应注意识别、评估和详细说叫相关危险,包含但不限于下列 几点: 二氧化碳取代氧气,导致缺氧。               SY/T 6514—2010   ——超过 GBZ 2 1 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对人体将造成伤害(高含量二氧化碳具有生物活性)。 一暴露于二氧化碳流可能引起“冻灼”。 ——初始危害评价及之后定期进行的危害评价中应包括大气监测。 ——如果储罐通风不能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相关水平以下,必须使用供气呼吸器。 4.2.10 电焊机接地导线应直接可靠连接在动火作业的储罐金属表面上。应仔细检查电焊引线是否存 在可能导致短路的绝缘层磨损、割伤、刮伤或者断裂现象。其他设备的接地导线也应接至储罐,或者 接至确定的接地点,而不是接至电焊机,以避免产生杂散电流或者反向电流。 4.2.11 用于切割作业的压缩气瓶应安全地垂直固定,并且一直位于储罐外部,与打开的检修孔之间 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不使用时,必须自气瓶阀处切断割炬和软管并将其移至罐外。 4.2.12 压缩气体供气软管和软管接头放进储罐之前,应检查其是否泄漏,必要时将其更换。为了防 止储罐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必须保护储罐外的压缩气体供气软管免受损坏,还应保护储罐内部的压 缩气体供气软管免受烧损、切削、磨损、断裂或者其他损坏。 4.2.13 在进行作业时,应检测所有的工作场所是否缺氧,以及是否存在易然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 此类工作的人员应随时注意储罐内外压缩气体供气软管状况的变化。如果出现变化,应立刻停止作 业.所有人员撤离储罐,同时按照 4 1 2,4 1 3 和 4.1 4 中的规定,在无危险时调查引起此类显 著 变化的原因。 4.2.14 如果储罐储存过含硫物料(例如含硫原油、沥青或者船用燃料),则可能产生具有自燃性的 硫化铁而成为引火源。尤其是在缺氧的环境中(例如充满惰性气体时)存储,这种可能性更大。 4.2.15 如果在储罐金属表面发现氢鼓包,则在该区域进行动火作业之前,应特别注意。既然是在极 高压力下的鼓包中包含氢,那么鼓包本身就危害人身安全。通常在与胺类、氟化氢或者舍硫(含硫化 氢)材料接触的设备中易产生氢鼓包。此类现象更常出现在焊接区域。所以在确定在某个区域继续进 行动火作业是否安全的过程中,应由有资格人员(例如取得安全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评估。     5 检 查 程 序   5.1 一般程序   在计划维修以及开始作业之前,必须检查储罐底部,并办理准人许可及作业许可。 5.2 特殊程序 在罐底动火作业处,有时可先通过冷切割或者钻孔方式开适当大小的小孔。通过小孔 用探测器对 内部存在的易燃物或者硫化氢进行检测。该小孔有利于肉眼检查,同时也可通过小孔除去罐底以下空 间中的气体。在设置此类小孔时,必须特别注意避免产生火源,该火源可能造成储罐底部释放的可燃 气体或者液体发生火灾或者爆炸。在进行切割作业期间,应在工具的切割边缘使用冷却剂(如水)来 冷却材料。气动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消除触电事故,以及点火源的产生。不推荐使用非舫爆电钻机(包 括电池驱动的钻机)。 如果对储罐底部与罐壁连接处进行维修时, 一定要注意去除罐壁底部的外部绝缘材料,因为石油 可能会浸人绝缘材料中;罐内部进行的动火作业可能导致油浸绝缘层发生火灾。 注:在去除绝缘材料之前,应确定其绝缘材料类型(例如石棉),以便采 J{I{适当的工作程序,应按照相关的法规 和设备要求以及必要的文件资料正确地去除和处理绝缘材料。 大多数情况下,储罐维修要求进行详 细的工程计算和专门的检查,以便获取所有维修分析所需的 信息资料。             SY/X 6514—2010       6 工作程序和安全预防措 施   6.1 概述   所采用的工作程序主要由储罐底部状况、需要动火作业维修的类型、区域以及检查结果确定。 6 2~6 6 中描述的安全工作程序适用于存在或者可能存在易燃液体或气体的情况。此类工作程序并 不指导所有遇到的不同类型储罐底部维修或者动火作业维修,然而此类工作程序基本包含了这些安全 准则适用的各种情形。安全工作程序应由合格的、受过专业培训或者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并 经安全专业部门的审核。所有与此有关的人员均应经过培训教育以熟悉此工作程序。 在计划进行每个维修作业之前,应识别所有适用的空气和水的环境要求,并在整个工作项目进行 期间,始终保持符合这些要求。   6.2 小修   小修通常包括焊接腐蚀坑、裂纹或者其他局部小型修理工作,例如焊接支持或者支撑物。所有的 焊接或者其他动火作业均应符合动火作业许可要求。如果储罐底部条件不好,可使用下面列举的气体 清洗程序: a)在邻近维修区域的地方钻一螺纹孔,连接 13n”n(1/2in)管子,该钻孔点与底板结合缝、 底板附属装置焊缝、现有的底板修补点或者危险区域的距离不应低于 30 5em(12in)。 b)使用金属管把供应氮气、二氧化碳或者其他惰性气体的管道与 13mm(1/2in)的接头相连 接。应使用具有流量指示的压力控制阀防止储罐底部的流体超压,限制气体压力不超过底 板重力。 c)在开始动火作业之前,应在邻近焊接部位的罐底下方建立一个惰性气体流,以确保任何可燃 气体被驱散或者冲淡,保证不发生燃烧。 d)使用惰性气体时,必须不断检测工作场所,以确保罐内流通空气含氧量等同于大气。检测 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浓度或者烃浓度必须持续进行。 e)在完成指定区域的焊接以及进入下一个工作区域之前,应停止惰性气体的流通,去除管道系 统并应立即修补钻}L。   6 . 3 大 修   在进行储罐底部大修时,应使用气体清洗法排出储罐底部的可燃液体。以前,有时采用水淹法排 出储罐底部的可燃液体。 在使用水淹法排出储罐底部液体时,需要考虑以下相关的技术因素: a)使用水淹法可能带来环境 风险。应仔细审查水淹法,并处理计划用水。 b)必须注意储罐有可能被水淹没 7 6cm(3in)。 对于具有圆锥形底板的储罐上,特别是较大储 罐上,在水位达到圆锥体顶部之前,储罐应保证正常冲水。 水淹法可通过下列方式实现; a)在储罐周围构建高于储罐底板最高位置的土堤(见图 1)。 b)在 罐底最高点处,钻取用于连接 13ram(1/2in)管子的螺纹孔。这些孔所处位置应确保储 罐下面所有可燃液体或者气体能被水置换。 c)安装用做排气口及检查点的管子接头。接头的最高位置应高于临时土堤。 d)用水充满储罐下方的空间,直到接头处出现溢流。不断供水,以保持土堤内有一个稳定液 面,确保储罐下方不会出现空隙。 e)仔细观察储罐内部的泄漏,必要时应将其塞住,以保持罐底干燥。   5             SWT 6514---2010   f)修复后,放空土堤内的水使之正好低于接头,拆掉接头,使用锥形销或者其他装置[(参看 6 2 e)]塞住该洞孔,然后背焊。         一上堤.离罐壁 30 5era           俯视图                             挖掘区域。距任何动火       需要焊接的裂缝 泥土包 15cm 厚         遗视图 图 l 对油罐进行维修的准 备   6.4 周边修复 在对储罐罐底进行周边修复时,应考虑采用 以下步骤: a)应在储罐边缘下方,至少挖掘到低于罐底任何工作点 30 5cm(121n)的位置。该挖掘面积 应足以保证工作人员在挖掘和设置液体或者气体防护屏障时,能够在里面安全舒适地工作。 同时应持续检测该区域,以确保氧气含量同削围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相等(在与正常的氧气含 量有偏差时,工作人员应立即撤离工作场所,找出原因并进行整改)。 b)审查工作场所,确定其是否为须经许可准入的受跟空间以及操作是否符合设备操作要求和 标准要求。 c)通过使用泥巴或者其他一些适用的非腐蚀材料密封底板和储罐基础之间的所有空隙。应定期 检查填料,确保其持续的密封效果。应限制在罐底上行走以减少变形应力,确保密封完好 (参见图 1)。 d)使用碳氢化合物探测器或者多功能探测器检查底板和储罐基础之问的挖掘洞穴和密封状况 是否良好。 6               SY/T 6514—一 2010   e)在颁发允许 7r 始动火作业的许可证之前以及作业期间,应检测周围区域,包括挖掘洞穴和储 罐内部足含存在潜在有害物质的聚集。 f)如果必要.可使用气动或者适当防爆等级电动的鼓风机对挖掘洞穴通风。 注:在完成维修时.J“立即并且仔细重新填宽挖捌洞穴,以防 lr 储罐基础 nr 能发生的损坏。 6.5 双底安装 住储罐建造双底时,应按 F 列程序进行: a)在现有底板上放置大约 10 2cm(4in)厚的沙了或者其他密封材料。 b)通过焊接安装新的罐 底。 注:如果在储罐原底部下方不存在可燃范围内的蒸气,并且在整个动火作业期田经过 2 c 体榆测都保持在安 全限度 范 I 嗣内的晴况 F,新罐底动火作业才可安全地进行。即使原始罐底正位于“油凝透的基础之上,在白油不可 能渗透新的沙晰离 H.进【m 与新焊接的底部接触时,动火作业也可安全进千 r。   6.6 成片更换   ’对罐底进行成片更换时,可使用以下方法: a)片 i 手动或气动工具进行冷切,去掉需要更换的罐底部分。冷切过程中应小断将冷却剂用于工 具的切边以便去除摩擦引起的热 jt}。高压 I 喷射水流切割町提供粥一种冷切选择。 b) 上除需要更换部位下面的泥上.川夯实的沙子填满.j 钶沈巴或其他非腐蚀、非可燃性材料 密封用边。在填充材料底部”r 使用卿料布作为额外肼障。 c)不断监控该区域是胥缺氧、易燃或有毒: d) 当必须对人片罐底更换并且尚未确定密封是否有效时,在实施动火区的下面尽可能维持惰 性环境。在有惰性气体的区域中或周围执行动火作业时,应使用氧气分析仪不断监控该区 域。关于使用呼吸保护设施的潜在需要见第 4 章和附录 B。 7 综述 本章综述 r 罐底动火作业的重要安全 因素。 无论是冷加工还是动火作业,懈办理作业许可证。 所柏进罐应考虑受限空间准人许可要求。 油罐进入监督员应为具有检查安全措施资格、取得安全员资格证书的人员。 ——当罐体的任何酃位打开人口时.便开始执行进入受限空间的要求。 罐内 tj 罐外空气的氧气含量应相同;若不劂,应撤出工人并查找差别的原因。 ——罐内操作的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骨倒、绊倒、坠落、电气设备、罐体自身条件(如顶部 或立撑什)或罐内残留物质所带来的物理伤害。 在受限空问中,高温也是一项危险.并列人 安全措施中。尤其是对于穿个人防护装备进行重 体力作业的人员,以及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柬 穿个人防护装备的人员。 低温也属于一项危险。 取得安命员资格证书人员应辨识出与罐体状况有关的物质危险因索(而 且同样需要对修复全 过程进行评估)。 若时罐底进行修复,则应预先考虑到碳氢化合物的存 在和燃烧可能,除非采用适当的方法使 动火作业火源与碳氢燃料隔离。 ——如果冷加上 ur 行,其安全性优 j。动火作业,可优先选用。 ——用’t 动没备消除潜在的电气危险。               SY/T 6514—2010   ——不得在罐内使用氯气或其他惰性气体驱动气动工具。 一只有当罐内气体由于稀薄不能燃烧 (此标准规定低于可燃下限 10%),在罐内操作才是安全 的。严格禁止由于气体浓度太高(超过易燃上限)不能燃烧而允许人员进罐操作。这是由于 外界空气的进人,会导致“高”浓度气体被引燃。 ——避免在惰性气体环境中工作,其需要专用的多源呼吸装置和专用个人防护装置、特殊的训 练、增强的救援能力以及其他特殊保护措施。 ——许可证中应识别焊接烟尘的危害及所有进入人员的保护措施。 ——排风装置的使用应保证防爆等级和排风量要求。 ——根据环境要求,应特别注意排风装置的安装位置以确保污浊空气远离操作人员。各排风道至 出口处应密封并接地,以释放气流运动产生的静电荷。 ——应注意运行状况的改变,并弄清改变的原因以及该改变是否会产生危险或增加风险。               SY/T 6514—201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 API RP 2207:2007 技术性差异及其原 因 表 A 1 给出了本标准与 API RP 2207;2007 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 一览表 表 A.L 本标准与 API Rp 2207:2007 技术性差异及其原 因   #际准的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原 因 引用我国标准,而非 API 标准 以适合我国国情 定义和术语按照我国习惯用语和标准用语进行定义 以适合我国国情   删除 APIRP 2207:2007‘{‘术语和定义 3 1,3 2.3 3,3 6, 删除的术语和定义已 3 7,3 8.3 9,3 14,3 15,3 16,3 17.3 18,3 19.3 20. 广为人知 3 21.3 22t 3 23.3 24.3 25.3 26.3 27,3 30     更加适用于目前受跟 受限空间的四种类型统一定义为受限空间 空间的进^操作   增加可操作性。焊接 以 GB9448 取代 APIRP 2009 预防措旗在 GB 9448 中 有 详尽叙述   删除“在美国.物料生令数据经常弓 I 用 OSHA 1910 11)00 的 增加可操作性。GBZ 允许接触限值” 2 1 提供了相同的接触限值   “作业区域空气中的氧气含置少于周围空气巾的氧气含量时” 原史考虑不全,可操 修改为“作业区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 18“或少于周围空气中 作性嫠 的氧气含请时”     删除“ANSI/API RP 2016 提供了关于进入石油赭罐作业的实 增加可操作性,在石 施、预防措施及步骤的指导(包括工作票样率)” 油行业中已有专门的规定     “美国石油学会颁发证书给油罐进人监督员,作为鉴定具有 增加可操作性,以适 检查安争措施资格人员的方法之一”修改为“油罐进^监督员应 应我国国情 为具有柱壹安全措施资格、取得安全员资格证书的^员”   增加町操作性,ANSI/ “排风装置的使用鹿遵守 ANSI/API Std 2015 和 ANSI/API API Std 2010 和 ANN/APl RP 2016 中的规定”修改为“排风装置的使用应保证防爆等级和排 RP 2016 巾主要规定丁防爆 风量要求” 等级和排风量               SY/T 6514—2010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情化容器     B.1 惰性化注意事项     如 4 1 10,进入惰性封闭空间的人员若不遵守 API Publ 2217A 规定的特殊工作和设备规程, 则 不应允许其人内。在惰性封闭空间附近工作的非进人人员应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并采取必要的预防 措 施,防止暴露在缺氧环境中。在惰性环境中工作是不得已的选择。 若罐体、容器、管道或其他工作区在动火准备过程中被惰性化了,应考虑以下问题: ——识别并控制进入和非进入人员的风险,这些风险与惰性气体所可能导致的缺氧暴露危险 相关。 ——防止静电积聚和释放。 ——惰性气体与空气的相对密度。 ——应注意可燃气体检测仪在缺氧环境中(氧含量低于 10%)不起作用,因此,必须进行化学 分析。 ——不能在人员或潜在火源附近从容器或管道排出蒸气或惰性气体。     B.2 水蒸气     水蒸气作为惰性介质时,防止静电积聚和释放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必要进行适当跨接和接地。 若使用水蒸气作为取代氧气的方法,应使用水蒸气对容器的各个部分加热,直到温度不低于 77℃(170 T)。实践表明,这种操作能降低氧含量,并且 40%的水蒸气能够作为灭火剂。水蒸气的 温度应不超过罐内存储物料的闪点。罐内水蒸气的供汽率应超过冷凝率。如果是大型罐体或天气比较 寒冷,则可能很难达到这种要求。这种情形下,应认识到罐内依然有可能存有空气或蒸气。水蒸气和 加热可起到蒸发并机械去除惰性容器或罐壁上的较重碳氢化合物的作用。 在开口部位能看见排出水蒸气,不足以证明罐内气体不会爆炸。必须进行化学分析,但应注意开 I:1 附近采集的样品不能代表容器内各点的情况。 若温度降至大气温度,且在通^蒸汽后再通过空气 流,则该过程已成为净化的一个步骤(若所有潜在 燃料未被去除,该步骤则不完整),应进行进一步测试以确保容器内的气体没有再次达到燃烧范围。     B.3 其他惰性气体     若二氧化碳、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被用做驱替介质,应对其进行引导,以便容器各部位的气体被 完全取代。二氧化碳气体应被引人与容器有电气跨接的固定管道系统,以避免形成静电或静电荷云。 在小容器中,直接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升华干冰可能是消除静电问题的二氧化碳合适来源。 B.4 可燃性与氧含量 如果氧已被惰化降至低于 10%的体积含量,就推定容器中不包含可燃混合物 也是不安全的。仍 需确定易燃成分(例如,氨气和一氧化碳的燃烧氧气指标低于 10%)。   lO             SY/T 6514—2010   参考文献 [1]ANSI/API RP 2016 进入、清洗石油储罐的指导和作法 [21 ANSI/API Std 2015 石油储罐的进人和清洗安全措施 r3]ANSI 749 1 安全焊接、切削和热加工作法 E4]API Publ 2217A 石油工业惰性封闭空间工作指南 r5]API RP 2(109 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焊接、切削和热加工安全操作规程 r6]API Std 653 储罐的检测、修理、改造及重建 [7]NFPA 326 储罐和容器进入、清洁维修安全措施 [8]OSHA 1910 147 危险能量的控制(锁定/标 记) [93 OSHA 1910 1000 子部分 z,“有毒及有害 物质”                                                                                               中华_凡民共和国 石油 天然气行业标准 罐 底动火作业准备 SY/ T 651d 2010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at 京安定 门外安华里二日号楼) 石油工业 出版社印月 4 厂排版印刷 新华书店 北京发行所发行   880 x1230 毫米 1 6 开本 1 印张 28 手字印 1— 柏∞ 2011 年 4 月北京第 1 版 2m1 年 4 刖 t 京第 1 趺印刷 书号:155021·6619 定价:8 oo 元 版 权专有不得翻印

标签: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素材,仅限学习交流,仅展示部分内容,如需查看完整内容,请下载原文件。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素材,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素材,未经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该素材,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77594475 处理。